0531-8602 7559
注册
登录

高中生选科

1212.jpg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草见》部署,2014年以来。各省市陆续启动实施了高考综合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2021年7月,教育部下发《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要求确保相同高校相同专业在所有改革省份提出相同的选考科目要求。从2021年秋季开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行适用范围为已经实行高考改革的14个省份(采取3+3模式的6个省份: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采取3+1+2模式的8个省份: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和2024年将要实行高考改革的7个省份(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采取3+1+2模式),以及后续会实行高考改革的省份。

  分析《指引》可以知道,要想报考专业不受限制或少受限制,物理、化学几乎成了必选。具体到专业,想学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物理、化学一个都不能少。例如: 12个理学类中的10个专业类、31个工学类专业中的29个专业类、9个农学类专业中的6个专业类均要求“物理和化学”必选。“物理+化学”的权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特别是化学的重要性大大提升。根据最新《指引》,92个本科专业类,其中65个专业类要求必选物理,占比70.65% ;56个要求必选化学,占比60.87%;55个要求物理和化学必选,占比59.78%。大要注意的是,以往理工类专业只需选一门物理,其他两门可以选相对轻松的科目,但现在必须同时选物理和化学才能保证大部分专业可以选读。学生和家长在进行研判时,一定要注意选考要求是“均须选考方可报考”。想报考军队、公安、司法类院校,特别是公安学类、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思想政治是必选科目,这与新高实行之初区别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部分高校的医学类专业,如山东大学临床医学,仍要求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必选。

  根据最新的《指引》,在12个学科门类、92个本科专业类、739个专业中,439个专业有必选科目的要求,占到了总专业数量的60%,有300个专业暂未有明确的选科要求。

  其中,对选科的要求共有9类,要求必选“物理+化学”的专业多达356个;要求必选政治的专业有32个;要求必选物理的专业有23个;要求必选物理,化学、生物二选一的专业为18个;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作出选科要求的专业有4个,要求生物、化学二选一的专业有3个,单对化学、生物、历史作出选科要求的专业分别有1个。

  从学科门类的角度来看,12个学科门类的专业要求情况有鲜明对比。其中医学和农学所有专业均有选科要求;工学中有选科要求的专业比例高达96%;此外,哲学、艺术学、文学并没有做出选科要求,考生自主选择空间比较大。

  对高中学生而言,物理,化学成绩较为突出的,或者是在历史、地理方面更有优势的同学,选科并不难,难的是各门功课成绩都一般、没有突出的科目的同学,往往处在纠结的状态。《指引》出台后,建议这部分同学还是要正视“现实”,不要仅凭自己一时的“兴趣”,否则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可选的学校、专业会大大受限;过去一些考生为了谋求高分,放弃了物理和化学,选择相对容易的学科,这种功利性选科和博弈心理虽然可以理解,但是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都非常不利。

  新的形势下,作为毫无选科以及规划经验的家长,以及并无太多精力和时间的学生,在即将面临的“选科”时,或许会面对更多的迷茫和无助。为了适应新的选科要求,作为直接面对学生和家长的高中学校,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一是学校、年级和班级三个层级的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和市考试院的文件精神,努力将改革的新精神、新举措“新"在哪里弄清吃透,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和家长理解并掌握;二是提升校本生涯规划教材的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将专业选考科日要求融入学生的生涯规划课程之中,给与学生专业选考科目和生涯职业发展关系的理性指导;三是丰富学校生涯体验社团的活动内容,借力网络资源、周边资源开展学生职业实践活动和生涯测评及职业分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善自我认知。四是采取请进来的模式,举办大学教授进校园讲座,让学生们与大学教授、招生组教师面对面,了解大学专业设置、发展方向、选科需求,做足选择专业选考科目的自我准备。五是给予学生纠错的机会,采取选前多次模拟、选后择机调整,在考虑学校教学秩序稳定的同时充分保证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总之,《指引》的发布体现着国家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导向。学生和家长进行专业选考科目分析时,在综合学校指导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个人知识基础、学业发展潜能、学科兴趣倾问、大学选考要求,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实力,结合个人实际与生涯发展规划进行科学选科,实现国家人才培养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双赢"!

1646027920472362.png



用科技助力教育

用经验引领教育

用人脉赋能教育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 个人中心

鲁ICP备 19038122号-4